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王念孫

王念孫,字懷祖,號石臞,高郵人。生於乾隆九年(1744年),卒於道光十二年(1832),享年八十九歲,算是活得很長壽的一位學者。他是清代乾嘉漢學。
  王念孫出生於名門望第,父親王安國是雍正二年的一甲進士,後來歷任吏部尚書、禮部尚書等職。念孫從小就聰穎過人,王安國曾經在他年幼時親自口授《尚書》、《爾雅》,念孫皆能口誦成章,使得京城之人對他有神童之譽。安國見念孫實為可造之材,特地於他十三歲時,延聘戴震為其師,戴震對他器重極深,曾經有言:「君(指王念孫)之才竟無所不可也」。
  王念孫雖然僅從戴震就學一年,卻已經奠定往後做稽古之學的基礎。乾隆二十二年,王安國於京城逝世,念孫從此失其怙恃,從京城返鄉,從翰林院侍講夏廷芝做學問,往後,參加府試、院試,皆名列第一。乾隆三十年,皇帝巡幸江南,念孫以大臣之子迎駕並進獻頌冊,由乾隆親自授與他舉人身份。
  乾隆三十一年,念孫至京城參加會試,拜會朱筠,與任大椿、程瑤田多有交遊。往後,他們一同鑽研學問、商榷古義,若同在京師則朝夕相從,若分南北則尺牘相通,他們可說是念孫在學問路徑上互相扶持前進的最佳良師益友。往後,念孫屢次於會試中落第,卻在屢次往返京城時卻結交了不少大學者,學術交流極盛,並且獲得朱筠的賞識,得入朱筠之幕府,還幫朱筠校刻小徐本《說文》,並付梓刊刻。乾隆四十年,念孫會試中二甲七名進士,任翰林院庶吉士,往後歷官工部主事、郎中、監察御史、吏科給事中,他在嘉慶四年當監察御史的時候,曾經彈劾權傾朝野的和珅,獲得嘉慶皇帝的賞識,並藉此剷除和珅的勢力,當時的人爭相傳誦念孫奏疏上的話,並譽之為名臣奏議,清直的名聲震動朝野。
  由於念孫曾經編纂《河源紀略》,對於治水頗有心得,嘉慶皇帝特定命他擔任永定河道之職,嘉慶六年,由於雨水稍大,永定河決堤漫溢,王念孫責己治水無方,故自请治罪,以六品休致,最後於六十七歲時退休,從此以讀書、著述為業。按照清朝律法,凡堤防決口,必須由有關的官員按照官位與職責共同賠償損失的十分之四,照此計算,念孫需為此次決堤賠款二萬七千兩,他拿出了所有家當,並向親朋好友借貸,此時,他的兒子王引之為翰林院侍讀學士,他的官俸也拿來代償父親之債,總共還了十餘年,將才此筆賠款還清。
  王引之,字伯申,號曼卿,生於乾隆三十一年,為嘉慶四年的一甲進士,官至工部尚書,引之為學,頗能紹承其父之志,兩氏父子皆以漢學為學林所推重,阮元有「高郵王氏一家之學,海內無匹」之語,時人稱之為「祖孫鼎甲,父子鴻儒」、「一門絕學,兩代宗師」,又與戴震、段玉裁合稱為「段戴二王之學」,被世人傳為美談。
  王念孫、王引之的學術成就,主要表現在訓詁學、音韻學與校勘學之中,從他所寫成的《廣雅疏證》、《讀書雜志》、與王引之合著的《經義述聞》等等著作中,皆可從中拾得他在學術上的卓越成就。由於古代的經傳多用同音假借字,故從顧炎武以來,漢學家多倡導以研究古音來尋求古義,念孫剖析《詩經》、九經、楚辭等諸多著作,將古韻分為二十一部,多有與段玉裁的識見相合者,雖然他分至、祭、盍、輯為四部,是段玉裁未論及者,然而由於段玉裁先出《六書音韻表》,念孫乃輟作。又因邵晉涵寫了《爾雅正義》,又花了十年的時間,寫成《廣雅疏證》,在這本著作裡,他不僅止於解釋疑義,更從古音入手,引伸觸類,以尋求古義,並擴及《爾雅》、《說文解字》,將古書中的舊說法有條不紊的組織起來,從而發現聲義相通之處,破解了同音假借之字,尋得本字,就可以尋求本義。他又推崇鄭玄解釋經典,都能以「某讀為某」的條例:將本字拿來改讀假借字,使人能夠明白本義,可是,後來的學者不知古代經典多用假借字,反而以此來批評鄭玄,是後儒的識見不夠。
  另外,他對於虛字的研究,也取得了前人未達的研究成績。一般來說,字有虛字、實字之分,虛字,指得是發語詞一類的語助詞,如「之」、「乎」、「也」、「者」等字,虛字的研究常常是被經學家忽略的一環,有時候還容易誤將「實字」做「虛字」解,王念孫卻能修正許多千百年來的經傳家皆解釋錯誤的地方,貢獻可謂不小,例如,他解釋《詩經‧終風》篇中的「終風且暴」,把「終」字作為「虛字」解釋,即是訓詁學上極為有名的一則例子。他的言論記載於《經義述聞》卷五,自古以來,終風的「終」字一直被當實字解釋,《毛詩》說:「終日風為終風。」《韓詩》說:「終風為西風」,王念孫認為,這些都是緣詞生訓,不可以據信之,「終」是語助詞,應該當作「既」字解,他並且援引《詩經》的其他篇章,證明「終……且……」為一個詞組,而這個詞組裡面的「終」字,是「既」的意思,這個重大的發現解決了千百年來對於「終風」一詞的歧義。
  《讀書雜志》則是寫在他罷官之後,由於不用再費心於政事,他終日讀書自娛,將他讀書的心得與見解彙集而成,分為《逸周書》、《戰國策》、《管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晏子春秋》、《墨子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漢隸拾遺》等,共寫成八十二卷,對於典籍中的疑義以及難義、傳鈔時的誤寫、校改之妄,都能一個字一個字的論證,是他晚年於校勘學中極為重要的代表著作。
  王念孫認為,研究經典不必限於一家,因此,他與王引之所合著的《經義述聞》,就是這個觀念下所寫成的著作,《經義述聞》記載了父子兩人研究經學的成果,多有論及從前的學者所沒有發現的問題。
王念孫的學問影響時人甚多,阮元就曾經說過:「先生(指王念孫)之學精微廣博,元之稍知聲音文字訓詁者,得於先生也。」焦循盛讚道:「高郵王氏,鄭(鄭玄)、許(許慎)之亞。」曾國藩也說過:「王氏父子集小學訓詁之大成,敻乎不可幾已!」對王氏父子之學,可謂推崇備至!


撰稿人:鄭于香
網站滿意度調整